1938年5月的一个夜晚,安徽舒城到桐城的公路两侧,群山之间,一支队伍正匆忙布置战斗。这支队伍身穿破旧的军装,手持大刀、长矛以及老式的汉阳造步枪,虽然装备简陋,毫无作战经验,却在即将迎击的敌人面前毫不畏惧。这便是从豫南走出来的新四军“老八团”。这支军队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,凭借着极大的勇气和决心,成功重创了日军,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。那么,老八团究竟是如何创建的,又是如何赢得出征后的首场胜利呢?
早在1936年初,王国华与党中央失去联系,身处白色恐怖的环境中,历经多次波折才与张星江、周骏鸣等战友取得联系,并共同创建了豫鄂边地区的第一支红军游击队。在国民党持续的“围剿”下,这支游击队顽强生存了3年之久,战斗力逐渐增强,成为地方上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展开剩余79%1937年秋季,游击队发展到了600多人,逐步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,并积极参与抗日战斗。1938年初,彭雪枫作为八路军总部的少将处长,被任命为河南省委的军事部长,随后他抵达竹沟,开始着手整顿和加强抗日武装。彭雪枫非常重视独立团的整编工作,并利用各种方法整合地方武装,动员更多力量加入抗日。
到了同年3月,独立团扩展至1300多人,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。周骏鸣被任命为团长,成为新四军中最大的一个团,这一举措为老八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并让这支队伍拥有了“合法”身份,随即投入到抗日前线的战斗中。
当时,豫南地区的土匪四起,百姓痛恨这些土匪,称其为“杆子”。其中较为强大的土匪集团由安可祥和段永祥分别领导,人数多达几百,火力装备也较为强大。为了团结这些地方武装,党组织通过张国廷等人积极劝说段永祥,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理念,并争取他的支持。最终,段永祥和安可祥都接受了党的主张,决定协同共产党进行抗日斗争。
然而,要将这些土匪整编成正规抗日武装并不容易。彭雪枫采取了巧妙的策略,通过召开联欢会的方式,成功分化瓦解了不少顽固分子,使得安团和段团逐渐被纳入新四军。尽管安可祥在扩军过程中被敌人暗杀,但其余的土匪力量得到了成功的整编,老八团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1938年3月28日,老八团在信阳邢集举行了抗日誓师大会,随后全团在团长周骏鸣和政委林凯的带领下,正式向抗日前线进发。刚成立时,老八团的装备简陋至极,甚至连一挺机关枪都没有,许多战士甚至连枪都没有,只能拿着大刀、长矛等冷兵器作战。一些士兵甚至穿着民间衣服,队伍的外貌极为寒酸,常常被地方百姓轻视,认为这支队伍不过是由土匪组成的“杂牌军”。
然而,老八团的官兵深知自己肩负着改变外界看法的责任,每个人都心怀壮志,决心在战场上拼搏,为证明自己、为打破外界偏见而奋斗。
1938年5月,随着徐州的沦陷,日军大规模调动兵力,准备发起武汉会战。在此背景下,老八团得到情报,日军将有近万人的大部队经过桐城地区。周骏鸣等人决定利用有利的地形设下伏击,发动一场快速袭击,力图打出一个“开门红”。
这时,最大的难题便是弹药短缺。在这种情况下,周骏鸣决定通过巧妙布局来弥补武器上的劣势。他派出6连在一座桥两侧设伏,其他部队则隐藏在周围的山地里,准备趁机攻击敌人。第二天清晨,日军的先头部队接近时,战斗突然爆发,6连的战士们冲上桥头,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拼刺刀战斗。随即,其他部队从周围山中出击,协同6连进行“关门打狗”,对敌人形成包围之势。
在这场混战中,日军完全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搞得手忙脚乱,完全不知如何应对这些穿着破旧衣服、手拿大刀、长矛的“土匪”战士。日军指挥官甚至惊呼:“马胡子!”(意即土匪)。尽管敌军试图反击,但6连的战士们毫不退缩,打得敌人措手不及。最终,战斗以八团的胜利告终,缴获了日军的三八大盖步枪和大量弹药。
这次伏击战不仅是老八团出征后的首战,也是第一次显著的胜利。王文山排长在战斗中英勇牺牲,成为老八团在抗战中的第一个烈士。这场战斗极大地提升了全团的士气,也让八团一举摆脱了“土匪团”的标签,赢得了外界的尊重与认可。
这一战的胜利,不仅让老八团展示了其强大的战斗力,也为整个新四军带来了巨大的鼓舞,彰显了他们在抗日战场上的决心和勇气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丰配资-北京配资公司-专业股票配资价格-股票配资网址之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